高性能的HTTP服务Nginx还能做什么?

Nginx能做什么?
1、反向代理
2、负载均衡
3、HTTP服务器(包含动静分离)
4、正向代理

以上是Nginx在不依赖第三方模块能处理的事情,下面详细解说一下:

1.反向代理
反向代理应该是Nginx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了,什么是反向代理呢,以下是百度百科的说法:反向代理(Reverse Proxy)方式是指以代理服务器来接受internet上的连接请求,然后将请求转发给内部网络上的服务器,并将从服务器上得到的结果返回给internet上请求连接的客户端,此时代理服务器对外就表现为一个反向代理服务器。简单来说就是真实的服务器不能直接被外部网络访问,所以需要一台代理服务器,而代理服务器能被外部网络访问的同时又跟真实服务器在同一个网络环境,当然也可能是同一台服务器,端口不同而已。

下面贴上一段简单的实现反向代理的代码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client_max_body_size 1024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localhost:8080;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server_port;
        }
    }

保存配置文件后启动Nginx,这样当我们访问localhost的时候,就相当于访问localhost:8080了;

2.负载均衡
负载均衡也是Nginx常用的一个功能,负载均衡其意思就是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进行执行,例如Web服务器、FTP服务器、企业关键应用服务器和其它关键任务服务器等,从而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简单而言就是当有2台或以上服务器时,根据规则随机的将请求分发到指定的服务器上处理,负载均衡配置一般都需要同时配置反向代理,通过反向代理跳转到负载均衡。而Nginx目前支持自带3种负载均衡策略,还有2种常用的第三方策略。

  • 2.1 RR(默认)

每个请求按时间顺序逐一分配到不同的后端服务器,如果后端服务器down掉,能自动剔除,简单配置如下:

upstream test {
    server localhost:8080;
    server localhost:8081;
}
server {
    listen       81;                                                         
    server_name  localhost;                                               
    client_max_body_size 1024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test;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server_port;
    }
}

*注:负载均衡的核心代码:

upstream test {
    server localhost:8080;
    server localhost:8081;
}

这里我配置了2台服务器,当然实际上是一台,只是端口不一样而已,而8081的服务器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访问不到,但是我们访问http://localhost 的时候,也不会有问题,会默认跳转到http://localhost:8080 具体是因为Nginx会自动判断服务器的状态,如果服务器处于不能访问(服务器挂了),就不会跳转到这台服务器,所以也避免了一台服务器挂了影响使用的情况,由于Nginx默认是RR策略,所以我们不需要其他更多的设置。

  • 2.2、权重

指定轮询几率,weight和访问比率成正比,用于后端服务器性能不均的情况,例如:

upstream test {
    server localhost:8080 weight=9;
    server localhost:8081 weight=1;
}

解释:那么如果有10次请求进来,一般只会有1次会访问到8081,而有9次会访问到8080

  • 2.3、ip_hash

上面的两种方式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下一个请求来的时候请求可能分发到另外一个服务器,当我们的程序不是无状态的时候(采用了session保存数据),这时候就有一个很大的很问题,比如把登录信息保存到了session中,那么跳转到另外一台服务器的时候就需要重新登录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客户只访问一个服务器,那么就需要用ip_hash了,ip_hash的每个请求按访问ip的hash结果分配,这样每个访客固定访问一个后端服务器,可以解决session的问题。

upstream test {
    ip_hash;
    server localhost:8080;
    server localhost:8081;
}
  • 2.4、fair(第三方)

按后端服务器的响应时间来分配请求,响应时间短的优先分配。

upstream backend { 
    fair; 
    server localhost:8080;
    server localhost:8081;
}
  • 2.5、url_hash(第三方)
    按访问url的hash结果来分配请求,使每个url定向到同一个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为缓存时比较有效。 在upstream中加入hash语句,server语句中不能写入weight等其他的参数,hash_method是使用的hash算法。
upstream backend { 
    hash $request_uri; 
    hash_method crc32; 
    server localhost:8080;
    server localhost:8081;
}

以上5种负载均衡各自适用不同情况下使用,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哪种策略模式,不过fair和url_hash需要安装第三方模块才能使用。

3.HTTP服务器
Nginx本身也是一个静态资源的服务器,当只有静态资源的时候,就可以使用Nginx来做服务器,同时现在也很流行动静分离,就可以通过Nginx来实现,首先看看Nginx做静态资源服务器。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client_max_body_size 1024M;


    location / {
           root   e:www;
           index  index.html;
       }
}

这样如果访问http://localhost 就会默认访问到E盘www目录下面的index.html,如果一个网站只是静态页面的话,那么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部署。

  • 3.1.动静分离

动静分离是让动态网站里的动态网页根据一定规则把不变的资源和经常变的资源区分开来,动静资源做好了拆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静态资源的特点将其做缓存操作,这就是网站静态化处理的核心思路。

    upstream test{  
       server localhost:8080;  
       server localhost:8081;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e:wwwroot;  
            index  index.html;  
        }  

        # 所有静态请求都由nginx处理,存放目录为html  
        location ~ .(gif|jpg|jpeg|png|bmp|swf|css|js)$ {  
            root    e:www;  
        }  

        # 所有动态请求都转发给tomcat处理  
        location ~ .(jsp|do)$ {  
            proxy_pass  http://test;  
        }  

        error_page   500 502 503 504  /50x.html;  
        location = /50x.html {  
            root   e:www;  
        }  
    }

 

这样就可以将HTML以及图片和css以及js放到www目录下,而tomcat只负责处理jsp和请求。例如:当我们后缀为gif的时候,Nginx默认会从www获取到当前请求的动态图文件返回,当然这里的静态文件跟Nginx是同一台服务器,我们也可以在另外一台服务器,然后通过反向代理和负载均衡配置过去就好了,只要搞清楚了最基本的流程,很多配置就很简单了,另外localtion后面其实是一个正则表达式,所以非常灵活

5.正向代理
正向代理,意思是一个位于客户端和原始服务器(origin server)之间的服务器,为了从原始服务器取得内容,客户端向代理发送一个请求并指定目标(原始服务器),然后代理向原始服务器转交请求并将获得的内容返回给客户端。客户端才能使用正向代理。当你需要把你的服务器作为代理服务器的时候,可以用Nginx来实现正向代理,但是目前Nginx有一个问题,那么就是不支持HTTPS,虽然我百度到过配置HTTPS的正向代理,但是到最后发现还是代理不了,当然可能是我配置的不对,所以也希望有知道正确方法的同志们留言说明一下。

resolver 114.114.114.114 8.8.8.8;
server {

    resolver_timeout 5s;

    listen 81;

    access_log  e:wwwrootproxy.access.log;
    error_log   e:wwwrootproxy.error.log;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host$request_uri;
    }
}

resolver是配置正向代理的DNS服务器,listen 是正向代理的端口,配置好了就可以在ie上面或者其他代理插件上面使用服务器ip+端口号进行代理了。

6.最后

Nginx是支持热启动的,也就是说当我们修改配置文件后,不用关闭Nginx,就可以实现让配置生效,当然我一般也是使用restart命令重启;从读配置命令:

nginx -s reload

使用C/C++新建了一个类似于Java的StringBuffer类

使用C/C++新建了一个类似于Java的StringBuffer类,主要实现了常规的几种方法:

1.StringBuffer & append(const char * _c) ;
这个方法是往字符串中插入字符到最后;

2.StringBuffer(const StringBuffer & buf);
在C语言中如果需要使用到a=b这种赋值方法,并且数据成员使用指针形式,那么则需要自定义一个复制函数;

3.char* toString();
返回数据成员中的char数据;

4.int length();
返回字符串的长度;

5.std::string substr(int start = 0,int len = 1);
截取字符串,通常需要借助indexOf的方法来查找字符串的位置;

6.void replaceAll(const char * find, const char * des);
替换字符串中的指定文字;

7.int indexOf(const char * find);
查找指定字符串的位置,如果没有则返回-1;

8.bool operator==(const StringBuffer & buf);
C/C++中特有的方法,如果需要使用运算符:a==b,增需要定义一个自定义的运算符方法,这里只定义了:==。

 

接着就是贴出头文件:StringBuffer.h

#pragma once
#include<iostream>

//exmple:
/*
// StringBuffer sb;
// or like this:
// StringBuffer sb("test");
// sb.append("append.");

// and you can like this:
// sb.append("append 1,").append("append 2,");

// equal:
// sb1==sb?1:0
// if(sb1 == sb){//do something...}

// length:
// sb.length();

// substring:
// sb.substr(int strat,int end);
// sb.substr(0,1);//it will be return "t";

// find:
// sb.indexOf(char * find_char);
// sb.indexOf("st");//it will be return 2;
// sb.indexOf("index");//it will be return -1;

// replaceAll:
// sb.replaceAll(char * find_char,char * des_char);
// like this:
// sb.replaceAll("test","1234");

// toString:
// sb.toString();
*/

#ifndef STRING_BUFFER
#define STRING_BUFFER

class StringBuffer
{
   private:
      char * value;
      char * value1;
      int len;
      int _number;
   public:
      StringBuffer();
      StringBuffer(const char * _c);
      StringBuffer & append(const char * _c) ;
      StringBuffer(const StringBuffer & buf);
      char* toString();
      int length();
      std::string substr(int start = 0,int len = 1);
      void replaceAll(const char * find, const char * des);
      int indexOf(const char * find);
      bool operator==(const StringBuffer & buf);
      ~StringBuffer();
};

#endif // !STRING_BUFFER



然后贴出代码:

#include "pch.h"
#include "StringBuffer.h"
#include<iostream>
#include<string.h>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
{
   len = 1;
   _number = 0;
   value = new char[2]{"\0"};
}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const char * _c) {
   len = std::strlen(_c) + 1;
   _number = 1;
   value = new char[len];
   strcpy_s(value, len, _c);
}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const StringBuffer & buf) {
   len = buf.len;
   _number = buf._number;
   value = new char[len];
   strcpy_s(value, len, buf.value);
}

StringBuffer::~StringBuffer()
{
   delete[] value;
   std::cout << "StringBuffer out." << std::endl;
}

StringBuffer & StringBuffer::append(const char * _c) {
   int _l = std::strlen(_c)+1;
   value1 = new char[len+_l];
   strcpy_s(value1, len, value);
   strcat_s(value1, len + _l, _c);

   value = value1;
   
   len += _l;
   _number++;
   return *this;
}

char* StringBuffer::toString() {
   return this->value;
}

int StringBuffer::length() {
   return strlen(value);
}

std::string StringBuffer::substr(int start, int len) {
   std::string s = value;
   return s.substr(start, len);
}

int StringBuffer::indexOf(const char * find) {
   std::string s = value;
   return s.find(find);
}

void StringBuffer::replaceAll(const char * find, const char * des) {
   int idx = 0;
   int _len = std::strlen(find);
   bool has = false;
   std::string s = value;
   while (idx > -1)
   {
      idx = s.find(find);
      if (idx > -1) {
         s = s.replace(idx, _len, des);
         has = true;
      }
   }

   if (has) {
      strcpy_s(value, strlen(s.data()) + 1, s.data());
      len = strlen(s.data()) + 1;
      value1 = value;
   }
   
}

bool StringBuffer::operator==(const StringBuffer & buf) {
   if (this == &buf) {
      return true;
   }
   return strcmp(this->value, buf.value) == 0;
}

来一张效果图呗:

QQ截图20181118163945

C/C++关键字typedef使用指南

搞懂了c++创始人写的中的下面这个例子, 有助于你理解typdef:

typedef int P();
typedef int Q();
class X {
static P(Q); // 等价于`static int Q()`, Q在此作用域中不再是一个类型
static Q(P); // 等价于`static int Q(int ())`, 定义了一个名为Q的function
};

这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先问一下 typedef int P()到底做了什么 ? 其实是 :

declares a function type P as returning an int and taking no arguments.

1. 官方定义

初次接触此类typedef用法的程序员直观上理解这个例子比较困难, 我们来看一下typedef的官方定义 :

Typedef does not work like typedef [type] [new name].The[new name] part does not always come at the end.

You should look at it this way : if[some declaration] declares a variable, typedef [same declaration] would define a type.

总结一下就是 : 任何声明变量的语句前面加上typedef之后,原来是变量的都变成一种类型。不管这个声明中的标识符号出现在中间还是最后。

2. 隐藏技能
typedef 定义的新类型, 使用时可以省略括号。什么意思 ?

typedef int NUM;
NUM a = 10; // 也可写成`NUM(a) = 10;
NUM(b) = 12; // 也可写成`NUM b = 12;

3. 例子(先从初级的开始 :)

int整型

typedef int x; // 定义了一个名为x的int类型

自定义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 char c; } s; // 定义名为s的struct类型

指针

typedef int *p; //定义了一个名为p的指针类型, 它指向int

高级的(注意标识符不一定在最后) :

数组

typedef int A[]; // 定义一个名为A的int数组的类型

函数

typedef int f(); // 定义一个名为f, 参数为空, 返回值为int的函数类型

typedef int g(int); // 定义一个名为g, 含一个int参数, 返回值为int行的函数类型

现在回过头看:

typedef int P();
static P(Q);

应该就比较好理解了, P是一个新定义的function类型, 它返回值为int, 无参数
根据我的第2点说明, P(Q); 实际上等价于P Q, 声明Q是一个返回值为int, 无参数的函数.

这玩意有什么用呢 ?
我们都知道C++语言里, 函数都是先声明后使用的(除非在使用之前定义), 看以下例子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ring>

typedef int P(); // 简单的
typedef void Q(int *p, const std::string& s1, const std::string& s2, size_t size, bool is_true); // 复杂的
class X {
public:
P(eat_shit); // 等价于声明`int eat_shit();`
Q(bullshit); // 等价于声明`void bullshit(int *p, const string& s1, const string& s2, size_t size, bool is_true);`
};

int main() {
X *xx;
printf(“shit ret: %d\n”, xx->eat_shit());
int a[] = { 1, 3, 4, 5, 7 };
xx->bullshit(a, “foo”, “bar”, sizeof(a) / sizeof(int), true);
}

int X::eat_shit() {
return 888;
}

void X::bullshit(int *p, const std::string& s1, const std::string& s2, size_t size, bool is_true) {
std::cout << “s1: ” << s1 << “, s2: ” << s2 << “, size: ” << size << std::endl;
printf(“elems:\n”);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printf(“%d %s”, *p++, (i == size – 1) ? “” : “,”);
}
printf(“\n”);
}

理解了上面的再看下面这段,理解复杂的定义和声明:

在阅读Linux的内核代码是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声明和定义,例如:

  1.  void * (*(*fp1) (int))[10];
  2. float(*(*fp2) (int, int, float)) (int);
  3. typedef double(*(*(*fp3) ())[10]) ();
    1. fp3 a;
  4. int(*(*fp4())[10]) ();

 

刚看到这些声明或者定义时,初学者可能头皮发毛,基于大惑不解。如果缺乏经验和方法来对这些内容进行理解,势必会让我们浪费大量的时间。

我尝试对这些内容进行疏理和总结,为自己和有同样困惑的同学答疑解惑。要理解这些复杂的声明和定义,我觉得首先不能着急,应该由浅而深,逐步突破。下面先看一些简单的定义:

1. 定义一个整型数

int a;

2. 定义一个指向整型数的指针

int *p;

3. 定义一个指向指针的指针,它指向的指针指向一个整型数

int **pp;

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代码把这三条给串起来:

int a;
int *p;
int **pp;

p = &a; // p指向整数a所在的地址
pp = &p; // pp指向指针p

 

4. 定义一个包含10个整型数的数组

int arr[10];

5. 定义一个指向包含10个整型数数组的指针

int(*pArr)[10];

用几行代码将4、5两个定义串起来:

int arr[10];
int(*pArr)[10];

pArr = &arr;

6. 定义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被指向的函数有一个整型参数并返回整型值

int(*pfunc) (int);

7. 定义一个包含10个指针的数组,其中包含的指针指向函数,这些函数有一个整型参数并返回整型值

int(*arr[10]) (int);

用几行代码将6、7两个定义串起来:

int(*pfunc) (int);
int(*arr[10]) (int);

arr[0] = pfunc;

到这一步,似乎就不是那么好理解了。现在需要请出用于理解复杂定义的“右左法则”:

从变量名看起,先往右,再往左,碰到圆括号就调转阅读的方向;括号内分析完就跳出括号,还是先右后左的顺序。如此循环,直到分析完整个定义。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来分析上面的第6条定义:int(*pfunc) (int);

  • 找到变量名pfunc,先往右是圆括号,调转方向,左边是一个*号,这说明pfunc是一个指针;
  • 然后跳出这个圆括号,先看右边,又遇到圆括号,这说明(*pfunc)是一个函数,所以pfunc是一个指向这类函数的指针,即函数指针,这类函数具有一个int类型的参数,返回值类型是int。

接着分析第7条定义:int(*arr[10]) (int);

  • 找到变量名arr,先往右是[]运算符,说明arr是一个数组;
  • 再往左是一个*号,说明arr数组的元素是指针(注意:这里的*修饰的不是arr,而是arr[10]。原因是[]运算符的优先级比*要高,arr先与[]结合。);
  • 跳出圆括号,先往右又遇到圆括号,说明arr数组的元素是指向函数的指针,它指向的函数有一个int类型的参数,返回值类型是int。

分析完这两个定义,相信多数人心里面应该有点谱了。

可应该还有人会问:怎么判断定义的是函数指针(定义6),还是数组指针(定义5),或是数组(定义7)?可以抽象出几个模式:

  • type(*var)(…); // 变量名var与*结合,被圆括号括起来,右边是参数列表。表明这是函数指针
  • type(*var)[]; //变量名var与*结合,被圆括号括起来,右边是[]运算符。表示这是数组指针
  • type(*var[])…; // 变量名var先与[]结合,说明这是一个数组(至于数组包含的是什么,由旁边的修饰决定)

至此,我们应该有能力分析文章开始列出来了几条声明和定义:

(1) void * (*(*fp1) (int))[10];

  • 找到变量名fp1,往右看是圆括号,调转方向往左看到*号,说明fp1是一个指针;
  • 跳出内层圆括号,往右看是参数列表,说明fp1是一个函数指针,接着往左看是*号,说明指向的函数返回值是指针;
  • 再跳出外层圆括号,往右看是[]运算符,说明函数返回的是一个数组指针,往左看是void *,说明数组包含的类型是void *。

简言之,fp1是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该函数接受一个整型参数并返回一个指向含有10个void指针数组的指针。

(2) float(*(*fp2) (int, int, float)) (int);

  • 找到变量名fp2,往右看是圆括号,调转方向往左看到*号,说明fp2是一个指针;
  • 跳出内层圆括号,往右看是参数列表,说明fp2是一个函数指针,接着往左看是*号,说明指向的函数返回值是指针;
  • 再跳出外层圆括号,往右看还是参数列表,说明返回的指针是一个函数指针,该函数有一个int类型的参数,返回值类型是float。

简言之,fp2是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该函数接受三个参数(int, int和float),且返回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该函数接受一个整型参数并返回一个float。

(3) typedef double(*(*(*fp3) ())[10]) ();

fp3 a;

  • 如果创建许多复杂的定义,可以使用typedef。这一条显示typedef是如何缩短复杂的定义的。
  • 跟前面一样,先找到变量名fp3(这里fp3其实是新类型名),往右看是圆括号,调转方向往左是*,说明fp3是一个指针;
  • 跳出圆括号,往右看是空参数列表,说明fp3是一个函数指针,接着往左是*号,说明该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指针;
  • 跳出第二层圆括号,往右是[]运算符,说明函数的返回值是一个数组指针,接着往左是*号,说明数组中包含的是指针;
  • 跳出第三层圆括号,往右是参数列表,说明数组中包含的是函数指针,这些函数没有参数,返回值类型是double。

简言之,fp3是一个指向函数的指针,该函数无参数,且返回一个含有10个指向函数指针的数组的指针,这些函数不接受参数且返回double值。

这二行接着说明:a是fp3类型中的一个。

(4) int(*(*fp4())[10]) ();

这里fp4不是变量定义,而是一个函数声明。

  • 找到变量名fp4,往右是一个无参参数列表,说明fp4是一个函数,接着往左是*号,说明函数返回值是一个指针;
  • 跳出里层圆括号,往右是[]运算符,说明fp4的函数返回值是一个指向数组的指针,往左是*号,说明数组中包含的元素是指针;
  • 跳出外层圆括号,往右是一个无参参数列表,说明数组中包含的元素是函数指针,这些函数没有参数,返回值的类型是int。

简言之,fp4是一个返回指针的函数,该指针指向含有10个函数指针的数组,这些函数不接受参数且返回整型值。

用typedef简化复杂的声明和定义,以上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复杂的声明和定义,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int *(*a[10]) (int, char*);

  • 用前面的“右左法则”,我们可以很快弄清楚:
  • a是一个包含10个函数指针的数组,这些函数的参数列表是(int, char*),返回值类型是int*。
  • 理解已经不成问题,这里的关键是如果要定义相同类型的变量b,都得重复书写:

int *(*b[10]) (int, char*);

这里有没有方便的办法避免这样没有价值的重复?答案就是用typedef来简化复杂的声明和定义。

typedef可以给现有的类型起个别名。这里用typedef给以上a、b的类型起个别名:

typedef int *(*A[10]) (int, char*); // 在之前定义的前面加入typedef,然后将变量名a替换成类型名A

现在要再定义相同类型的变量c,只需要:
A c;

再看一例:

void(*b[10]) (void(*)());

先替换右边括号里面的参数,将void(*)()的类型起个别名pParam:

[源码]会议歌曲播放辅助工具V1

开源一个会议场合音乐播放辅助工具,

开发语言:易语言

工具主要是为了方便操作播放器,全依靠方向键,如下图:

QQ截图20181115150400

软件注册了全局热键:↑、→、↓、←

用户只需要控制方向键即可,音乐可以设定手动播放、自动播放(选中歌曲右键菜单)。

QQ截图20181115150620

以下是源码:

.版本 2
.支持库 shellEx
.支持库 iext
.支持库 eMMedia

.程序集 窗口程序集_启动窗口
.程序集变量 播放热键, 整数型
.程序集变量 暂停热键, 整数型
.程序集变量 上一首热键, 整数型
.程序集变量 下一首热键, 整数型

.子程序 __启动窗口_创建完毕

标题 = “会议歌曲播放辅助工具”
.如果真 (文件是否存在 (取运行目录 () + “\sysmp3.ini”) = 假)
写到文件 (取运行目录 () + “\sysmp3.ini”, #ini)
.如果真结束
扫描文件夹 ()
给文件上状态 ()
播放热键 = 注册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标签1.取窗口句柄 (), 0, #右光标键)
暂停热键 = 注册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标签1.取窗口句柄 (), 0, #左光标键)
上一首热键 = 注册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标签1.取窗口句柄 (), 0, #上光标键)
下一首热键 = 注册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标签1.取窗口句柄 (), 0, #下光标键)

.子程序 _自动播放_被选择

写配置项 (取运行目录 () + “\sysmp3.ini”, “MP3”,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0), “0”)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2, “自动播放”)

.子程序 扫描文件夹, , , MP3只能放在程序目录下

搜索文件夹 (取运行目录 (), “*.mp3”)
标签1.标题 = “就绪!”

.子程序 搜索文件夹
.参数 目录, 文本型
.参数 后缀名, 文本型
.局部变量 temp, 文本型
.局部变量 a, 整数型

.如果真 (取文本右边 (目录, 1) ≠ “\”)
目录 = 目录 + “\”
.如果真结束
输出调试文本 (目录)
temp = 寻找文件 (目录 + 后缀名, )

.判断循环首 (temp ≠ “”)
处理事件 ()
.如果真 (temp ≠ “.” 且 temp ≠ “..”)
处理事件 ()
标签1.标题 = “当前文件:” + temp
a = 超级列表框1.插入表项 (0, temp, , , , )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a, 1, 目录 + temp)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a, 2, “0”)

.如果真结束
temp = 寻找文件 (, )

.判断循环尾 ()

.子程序 _手动播放_被选择

写配置项 (取运行目录 () + “\sysmp3.ini”, “MP3”,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0), “1”)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2, “手动播放”)

.子程序 给文件上状态
.局部变量 i, 整数型
.局部变量 temp, 整数型

.计次循环首 (超级列表框1.取表项数 (), i)
temp = 到数值 (读配置项 (取运行目录 () + “\sysmp3.ini”, “MP3”,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i - 1, 0), “0”))
.判断开始 (temp = 0)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i - 1, 2, “自动播放”)
.判断 (temp = 1)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i - 1, 2, “手动播放”)
.默认
超级列表框1.置标题 (i - 1, 2, “未知”)
.判断结束

.计次循环尾 ()

.子程序 _超级列表框1_右键单击表项

.如果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2) = “自动播放”)
自动播放.选中 = 真
.否则
自动播放.选中 = 假
.如果结束

弹出菜单 (菜单, , )
.子程序 _按钮1_被单击

_播放_被选择 ()

.子程序 _按钮2_被单击

_暂停_被选择 ()

.子程序 _按钮3_被单击

_下一首_被选择 ()

.子程序 _按钮4_被单击

_上一首_被选择 ()
.子程序 _播放_被选择
.局部变量 文件, 文本型
.如果 (媒体播放1.取状态 () = 1 且 全_继续播放 = 假)
媒体播放1.停止 ()
时钟1.时钟周期 = 0
标签1.标题 = “状态:停止”
按钮1.标题 = “播放”
进度条1.位置 = 0
.否则
全_继续播放 = 假
.如果真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0
超级列表框1.保证显示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超级列表框1.获取焦点 ()
.如果真结束

文件 =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1)
媒体播放1.打开 (文件)
媒体播放1.播放 (-1, )

时钟1.时钟周期 = 1000
进度条1.最大位置 = 媒体播放1.取总时间 ()
分 = 取整 (媒体播放1.取总时间 () ÷ 60)
秒 = 媒体播放1.取总时间 () % 60
标签1.标题 = “正在播放:” +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0) + “ ” + 取文本右边 (“0” + 到文本 (分), 2) + “:” + 取文本右边 (“0” + 到文本 (秒), 2)
按钮1.标题 = “停止”
.如果结束

超级列表框1.保证显示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超级列表框1.获取焦点 ()

.子程序 _暂停_被选择

.如果 (媒体播放1.取状态 () = 1)
媒体播放1.暂停 ()
时钟1.时钟周期 = 0
标签1.标题 = “状态:暂停”
按钮2.标题 = “继续”
.否则
媒体播放1.播放 (进度条1.位置 × 1000, )
时钟1.时钟周期 = 1000
按钮2.标题 = “暂停”
标签1.标题 = “正在播放:” +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0) + “ ” + 取文本右边 (“0” + 到文本 (分), 2) + “:” + 取文本右边 (“0” + 到文本 (秒), 2)
.如果结束
超级列表框1.保证显示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超级列表框1.获取焦点 ()
.子程序 _下一首_被选择

.如果真 (超级列表框1.取表项数 () =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如果真结束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媒体播放1.停止 ()
时钟1.时钟周期 = 0
标签1.标题 = “状态:停止”
按钮1.标题 = “播放”
进度条1.位置 = 0
全_继续播放 = 真
_播放_被选择 ()

.子程序 _上一首_被选择

.如果真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0)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超级列表框1.取表项数 ()
.如果真结束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媒体播放1.停止 ()
时钟1.时钟周期 = 0
标签1.标题 = “状态:停止”
按钮1.标题 = “播放”
进度条1.位置 = 0
全_继续播放 = 真
_播放_被选择 ()

.子程序 _时钟1_周期事件
.局部变量 i, 整数型
.局部变量 temp, 文本型

.如果 (秒 = 0)
秒 = 59
分 = 分 - 1
.否则
秒 = 秒 - 1
.如果结束
标签1.标题 = “正在播放:” +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0) + “ ” + 取文本右边 (“0” + 到文本 (分), 2) + “:” + 取文本右边 (“0” + 到文本 (秒), 2)
进度条1.位置 = 进度条1.位置 + 1

.如果真 (进度条1.位置 ≥ 进度条1.最大位置)

进度条1.位置 = 0
时钟1.时钟周期 = 0
temp = 超级列表框1.取标题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2)

.如果 (temp = “自动播放”)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超级列表框1.保证显示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超级列表框1.获取焦点 ()

全_继续播放 = 真
_播放_被选择 ()
.否则
标签1.标题 = “状态:停止”
按钮1.标题 = “播放”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 1
超级列表框1.保证显示 (超级列表框1.现行选中项)
超级列表框1.获取焦点 ()
.如果结束

.如果真结束
.子程序 __启动窗口_将被销毁

撤销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播放热键)
撤销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暂停热键)
撤销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上一首热键)
撤销热键 (_启动窗口.取窗口句柄 (), 下一首热键)

.子程序 _标签1_反馈事件, 整数型
.参数 参数一, 整数型
.参数 参数二, 整数型

.判断开始 (参数一 = 播放热键)
_播放_被选择 ()
.判断 (参数一 = 暂停热键)
_暂停_被选择 ()
.判断 (参数一 = 上一首热键)
_上一首_被选择 ()
.判断 (参数一 = 下一首热键)
_下一首_被选择 ()
.默认

.判断结束

 

 

以下是全局变量:

.版本 2

.全局变量 全_打开类型, 整数型
.全局变量 分, 整数型
.全局变量 秒, 整数型
.全局变量 全_继续播放, 逻辑型

文件下载地址: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37Q4MCgIHr_RYdAmojXGw
提取码:mbmp

Neural networks made easy

现在谈人工智能已经绕不开“神经网络”这个词了。人造神经网络粗线条地模拟人脑,使得计算机能够从数据中学习。

机器学习这一强大的分支结束了 AI 的寒冬,迎来了人工智能的新时代。简而言之,神经网络可能是今天最具有根本颠覆性的技术。

看完这篇神经网络的指南,你也可以和别人聊聊深度学习了。为此,我们将尽量不用数学公式,而是尽可能用打比方的方法,再加一些动画来说明。

强力思考

AI 的早期流派之一认为,如果您将尽可能多的信息加载到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中,并尽可能多地提供方法来了解这些数据,那么计算机就应该能够“思考”。比如 IBM 著名的国际象棋 AI Deep Blue 背后就是这么一个思路:通过对棋子可能走出的每一步进行编程,再加上足够的算力,IBM 程序员创建了一台机器,理论上可以计算出每一个可能的动作和结果,以此来击败对手。

通过这种计算,机器依赖于工程师精心预编程的固定规则——如果发生了 A,那么就会发生 B ; 如果发生了 C,就做 D——这并不是如人类一样的灵活学习。当然,它是强大的超级计算,但不是“思考”本身。

教机器学习

在过去十年中,科学家已经复活了一个旧概念,不再依赖大型百科全书式记忆库,而是框架性地进行模拟人类思维,以简单而系统的方式分析输入数据。 这种技术被称为深度学习或神经网络,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但是由于今天数据的大量增长—— 图像、视频、语音搜索、浏览行为等等——以及运算能力提升而成本下降的处理器,终于开始显示其真正的威力。

13132333435115
 
Copyright © 2008-2021 lanxinbase.com Rights Reserved. | 粤ICP备14086738号-3 |